文/柳宇哲 實習諮商心理師
最近,經常與自己的男朋友發生衝突,不外乎就是價值觀的差異以及面對世界的方式不同。也突然意識到,原來對於大家而言,處理衝突最好的方式是「避免衝突」。 可是,避免衝突真的比較好嗎?衝突的本質是因為差異與不同產生的不滿,如同我們在《他沒有不見,只是用其他形式展現了》一文中與大家分享的概念,當我們對自己的家人、朋友、伴侶的行為或言詞有所不滿的時候,如果選擇逃避或視而不見,這些情緒還是持續在自己的內心存在著!對於兩人的關係並沒有幫助。
0 評論
文/ 林宜樺 諮商心理師
「老師,妳身體有好一點了嗎?」 「謝謝妳的關心,把老師放在心裡,妳的話讓我覺得很溫暖。」 她是圓圓,小學一年級。某次開始晤談前,原先都是由我開始問候的開場,這次卻被孩子先行關心,驚喜之餘,我的腦海瞬間浮現當初與孩子剛見面的時刻。 「無法專注於學習,同儕關係不佳,入班困難,困以適應學校情境與規範,情緒總是滿溢且充滿破壞力…等」,描繪著孩子在學校的困境,成為師長們班級經營夢靨。 在細細陪伴的歷程中,看見了圓圓變成情緒怪獸的背後,若似沒有浮萍的根,淡薄如雲煙的親子關係。自襁褓後,圓圓就被放置保母家全日托育,直到五六歲才回到原生家庭中。#什麼是家? #什麼是家人?對圓圓而言,那是沒辦法描述的困惑與矛盾經驗,也無法說。 文/ 柳宇哲 實習諮商心理師
接續上週討論的《八尺門的辯護人》,這周我想要分享的是對於不同族群在主流價值中努力發聲跟掙扎的部分。這部片中呈現了多元文化在這社會中的樣態。新住民文化、原住民文化、漢人文化、漁工文化、法院的法官文化等等等等,也看到某些被視作非主流價值的文化正在被壓迫。 原住民文化不被漢人文化所理解,視作是較為低等的文化;新住民文化不被漢人文化理解,拿下頭巾視作沒有貞操,被性騷擾卻不能發聲;漁工文化被資本公司把持,面對到肢體暴力及精神脅迫;法官文化中彼此間透過對制度的理解與漏洞,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多元文化在主流之下形成了弱勢,也被貼上了不公平甚至是汙名化的標籤與定義。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層出不窮,我自身的研究方向是男同志伴侶,我今天想從同志文化切入來看看他們面臨到的困境。 文/柳宇哲 實習諮商心理師
最近台灣很紅的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內容講述了主流文化以及相對弱勢的各族群在這社會中努力生活的故事。片中的印尼籍漁工面對到語言不同、經濟弱勢、社會文化皆不能理解他的困境下面臨到死刑的訴訟。 在看這部片的時候我最有感的有兩個部分,一個是語言帶來的權力意涵,一個是不同族群在主流價值中的掙扎與發聲。 首先,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語言中帶著歧視與權威霸權,比如說片中經常出現的「外籍勞工」,這個詞彙帶著外籍人士都是來台灣當「勞工」的刻板印象,更甚於「生番」、「番仔」這樣的歧視言論,都更帶著漢文化為正統主流的傲慢心態在對待與我們不同文化的人。但其實,我們只是不同,沒有高低優劣,勝敗好壞。時刻覺察自己的語言,也可以讓自己不容易落入我族優勢本位的歧視當中。 文/柳宇哲 實習諮商心理師
我們都以為對自己的認同與相信一定都是因為自身做了甚麼事情而造成的,但真的可以全然的歸咎於此嗎?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是否有個經驗?考試考了98分回到家,很開心的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悅,結果得到的答案是「你怎麼才考98分,你是不是又粗心了怎麼會丟掉那2分呢?」聽到地當下,我想一定很沮喪吧!接下來,我就會想「是不是,我真的像媽媽說的那麼粗心呢?」,但也許是,這次最後一題真的很難,自己想了很久還是出不來。但「粗心」這個「事實」就被留下來了。一次,兩次,三次的「告訴你」之後,「事實」也變成了「真實」 文/ 柳宇哲 實習諮商心理師
最近有些時間去看了《元素方程式》,如同大家所說的,皮克斯的電影不只是給孩子看的,大人看了一樣會有很多不同的體悟與感受。這部電影述說著很多的議題,「親密關係」、「親子關係」、「不同特質的相處」、「族群認同與歧視」等。今天我想,先討論親子關係與期待這件事情。 華人社會是一種偏向集體社會的生活模式,一榮共榮,當孩子考上狀元,父母便會放鞭炮宴請鄉親,相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也根植內心,父母也會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夠完成自己的未完成的夢想,也許是讀完博士,也許是公司上市,也許是守著家業,也許是光耀門楣。但這些夢想是誰的呢? 文/ 張蘭心 諮商心理師
上篇文章提到「 持續」它的重要,它存在我日常生活的每一處,包涵了飲食。現在「持續」也成為我日常生活的朋友,我讓它也在我的飲食產生影響。此篇繼續分享建立正確飲食習慣,持續成果調整飲食,更新利用內在聲音、外在資訊。除了「 持續」覺察、改變、自己的心態外,「 持續」下手「飲食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正確飲食習慣,持續隨減重成果調整飲食內容與方式。 #重新檢視、調整食物、運動、體重計的數字與我的關係 目前,我選擇與食物熱量的卡洛里數、體重計上的數字、慢跑里程數,彼此關係是享受,非控制。享受自己的運動瘦身、飲食管理的成就,同時也分享努力後的成果讓朋友知道,為我喝采與加油。 文/柳宇哲 實習諮商心理師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呢?「你都24歲了,怎麼都沒有一點大人的樣子,還是這樣的浮躁」、「都30幾歲了,還像個小孩子一樣整天往外跑」。都有人這樣說著這樣的語言時,我內心都會冒出一個疑問?甚麼叫做「該有的樣子」? 文/ 張蘭心 諮商心理師
我的肥胖與減重已長達40多年的歷史,本文是從自己-心理師為例,分享此段持續透過健康管理項目中的心態管理、飲食、運動及享受運動過程自己獲得的快樂。 瘦身,不是我當初恢復運動習慣目的,而是意外獲致的成果。至今以一年的時間健康減重,暫時減重成效是瘦13公斤(從82到69公斤),目前持續飲食控制及慢跑運動減重中。我想告訴正處於中年或青年、壯年的你,健康飲食管理、運動、減重是可達成的目標。 展開正文前,我想告訴你,管理自己的內在心態、飲食習慣、運動減重是長時間的旅程。 這趟旅程,我偶爾也會小失控,吃一些不健康的食物、運動有時也會小休息,懶惰不運動。「持續」是這趟減重旅程一路陪我到底的朋友。 對我來說,這趟旅程也是重新傾聽身體與內心的聲音,分辨過時、錯誤資訊有哪些?自己編出哪些謊言也相信這些謊言?這趟旅程,是學習如何陪伴自己的過程、變得有智慧及認識自己的發現之旅。換句話說,健康地管理運動、飲食與心態是在我們已具備的知識、特質、能力基礎上,創新、建造自己外、內在狀態的過程。 文/ 柳宇哲 實習諮商心理師
大家覺得講故事只是一個描述事件的過程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以下經驗。 和朋友描述自己的生活事件或壓力後,感覺自己對於這件事情會產生新的想法?又或者是有寫日記習慣的人,透過書寫敘事來做到整合自我一天發生的事件呢?又或者是對於一件自己不願回想的事情不斷找人訴苦排解後,突然覺得沒有這個不舒服了呢? |
|
欣語心理諮商所 | 高雄市三民區天津街148號 (後驛站1號出口,步行約6分鐘)
LINE客服 @heartrich | MAIL heartrich2017@gmail.com 統編92183884 | PHONE 0968-991520 (平日1030-1730,其他時段請洽詢L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