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宜樺 諮商心理師
「老師,妳身體有好一點了嗎?」 「謝謝妳的關心,把老師放在心裡,妳的話讓我覺得很溫暖。」 她是圓圓,小學一年級。某次開始晤談前,原先都是由我開始問候的開場,這次卻被孩子先行關心,驚喜之餘,我的腦海瞬間浮現當初與孩子剛見面的時刻。 「無法專注於學習,同儕關係不佳,入班困難,困以適應學校情境與規範,情緒總是滿溢且充滿破壞力…等」,描繪著孩子在學校的困境,成為師長們班級經營夢靨。 在細細陪伴的歷程中,看見了圓圓變成情緒怪獸的背後,若似沒有浮萍的根,淡薄如雲煙的親子關係。自襁褓後,圓圓就被放置保母家全日托育,直到五六歲才回到原生家庭中。#什麼是家? #什麼是家人?對圓圓而言,那是沒辦法描述的困惑與矛盾經驗,也無法說。
0 評論
文/林怡君 諮商心理師
一個孩子在我面前眼淚如串珠般,不斷落下,鼻頭始終紅紅的,衛生紙用了一張又一張,他傷心著父母對他經歷的事件詮釋是如此扭曲,原本單純的事件,在父母眼裡看來全是錯誤,彷彿孩子的所有判斷全都錯得離譜。 文/ 曾正奇諮商心理師
有個家長跟我說,有一天他帶著孩子與朋友們聚會,當天朋友家中的小小孩,對自己孩子有「興趣」,一直想找他玩,自己試著鼓勵孩子去跟對方玩,但由於孩子生性害羞,就是楮在那裡不動,臉上也露出不願意的神情。雖然知道孩子應該是不想去玩,但礙於與朋友的關係,也覺得孩子應該大方一點才對,所以就反覆鼓勵孩子,去跟朋友的孩子去玩,結果自己的孩子跑走,而對方的孩子以為是在跟他玩,所以開心的追著自己的孩子跑,最後的結果是孩子停下來大哭,周遭的大人是一頭霧水…。 文/謝秋雯 諮商心理師
做決定,是成長過程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小至早餐吃甚麼,大到選甚麼學校。決定的過程,展現了一個人過生活的風格與方式。而做決定的歷程是從小練習與環境回饋互動形成的。而在過程中父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父母本身的性格、教養風格、期待、社會氛圍都是影響決定的因素。 文/謝秋雯 諮商心理師
現在社會因為生育子子女數少加上經濟狀況穩定,所以多數經濟上可以負擔的家庭都願意提供孩子更多的機會學習除了正規學校以外的才藝。在台灣多數家長因為升學考慮,多數讓孩子學習與學科有關的才藝(例如第二語言),與可供未來升學加分的才藝(例如音樂美術等)。亦有些考慮孩子意願與興趣多方位學習。 文/曾正奇諮商心理師
前陣子有幾位家長問我,以前我們都是被打罵長大的,經過這樣的「洗禮」,我們這一代好像也都長大了,且也不錯的成就,比起現代的孩子,挫折忍受力也高很多。近年來提倡愛的教育,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反而受到各種負面評價,被稱為「xx族」,他們問我的看法如何。 文/謝秋雯 諮商心理師
卡通或動漫看的時間與選擇,一直是孩子與家長間重要的溝通議題或者衝突點。本文試著以陪伴孩子看卡通的角度說明親職教養的重要議題。 文/謝秋雯 諮商心理師 一 、前言
閱讀能力在近年來一直被重視,關於閱讀習慣的建立也是許多父母所關心的議題,尤其在孩子進入正規教育體制中,大量的閱讀是必要的過程。而隨著孩子成長,閱讀的範圍與家長陪伴的方式也開始有所不同。以下從發展心理學觀點說明培養閱讀力量的作法。 |
|
欣語心理諮商所 | 高雄市三民區天津街148號 (後驛站1號出口,步行約6分鐘)
LINE客服 @heartrich | MAIL heartrich2017@gmail.com 統編92183884 | PHONE 0968-991520 (平日1030-1730,其他時段請洽詢L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