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柯沄蕾諮商心理師
有沒有這樣的一種狀況: 當我們面對愈親近的人的時候, 愈不容易說出心裡話。 甚至還極容易感到不耐,講沒幾句便惡言相向; 儘管事後難免覺得有些歉疚懊悔, 卻也就一如往常般草草帶過,假裝船過水無痕。 接著毫無懸念的,等待下一次, 同樣的情節又反覆上演。 如親子之間 親:「你那麼愛半夜偷跑出去,那就出去啊!不要回來了!」 子:「好啊〜出去就出去啊!誰想留在這裡!」 如果有個內建翻譯系統,譯出來的真心話可能會是這樣的 →
0 評論
文/ 林宜樺 諮商心理師
「老師,妳身體有好一點了嗎?」 「謝謝妳的關心,把老師放在心裡,妳的話讓我覺得很溫暖。」 她是圓圓,小學一年級。某次開始晤談前,原先都是由我開始問候的開場,這次卻被孩子先行關心,驚喜之餘,我的腦海瞬間浮現當初與孩子剛見面的時刻。 「無法專注於學習,同儕關係不佳,入班困難,困以適應學校情境與規範,情緒總是滿溢且充滿破壞力…等」,描繪著孩子在學校的困境,成為師長們班級經營夢靨。 在細細陪伴的歷程中,看見了圓圓變成情緒怪獸的背後,若似沒有浮萍的根,淡薄如雲煙的親子關係。自襁褓後,圓圓就被放置保母家全日托育,直到五六歲才回到原生家庭中。#什麼是家? #什麼是家人?對圓圓而言,那是沒辦法描述的困惑與矛盾經驗,也無法說。 文/林怡君 諮商心理師
一個孩子在我面前眼淚如串珠般,不斷落下,鼻頭始終紅紅的,衛生紙用了一張又一張,他傷心著父母對他經歷的事件詮釋是如此扭曲,原本單純的事件,在父母眼裡看來全是錯誤,彷彿孩子的所有判斷全都錯得離譜。 文/ 曾正奇諮商心理師
有個家長跟我說,有一天他帶著孩子與朋友們聚會,當天朋友家中的小小孩,對自己孩子有「興趣」,一直想找他玩,自己試著鼓勵孩子去跟對方玩,但由於孩子生性害羞,就是楮在那裡不動,臉上也露出不願意的神情。雖然知道孩子應該是不想去玩,但礙於與朋友的關係,也覺得孩子應該大方一點才對,所以就反覆鼓勵孩子,去跟朋友的孩子去玩,結果自己的孩子跑走,而對方的孩子以為是在跟他玩,所以開心的追著自己的孩子跑,最後的結果是孩子停下來大哭,周遭的大人是一頭霧水…。 文/謝秋雯 諮商心理師
做決定,是成長過程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小至早餐吃甚麼,大到選甚麼學校。決定的過程,展現了一個人過生活的風格與方式。而做決定的歷程是從小練習與環境回饋互動形成的。而在過程中父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父母本身的性格、教養風格、期待、社會氛圍都是影響決定的因素。 文/謝秋雯 諮商心理師
現在社會因為生育子子女數少加上經濟狀況穩定,所以多數經濟上可以負擔的家庭都願意提供孩子更多的機會學習除了正規學校以外的才藝。在台灣多數家長因為升學考慮,多數讓孩子學習與學科有關的才藝(例如第二語言),與可供未來升學加分的才藝(例如音樂美術等)。亦有些考慮孩子意願與興趣多方位學習。 文/曾正奇諮商心理師
前陣子有幾位家長問我,以前我們都是被打罵長大的,經過這樣的「洗禮」,我們這一代好像也都長大了,且也不錯的成就,比起現代的孩子,挫折忍受力也高很多。近年來提倡愛的教育,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反而受到各種負面評價,被稱為「xx族」,他們問我的看法如何。 文/謝秋雯 諮商心理師
卡通或動漫看的時間與選擇,一直是孩子與家長間重要的溝通議題或者衝突點。本文試著以陪伴孩子看卡通的角度說明親職教養的重要議題。 |
作者欣語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們將透過文章或影片方式分享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類別封存檔
十月 2024
|
|
欣語心理諮商所 | 高雄市三民區天津街148號 (後驛站1號出口,步行約6分鐘)
本場所採預約制(請優先洽詢客服) LINE客服 @heartrich | MAIL [email protected] 統編92183884 | PHONE 0968-991520 (平日1030-1730,其他時段請洽詢L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