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男性朋友跟我談到他的感情世界,他心裡明白自己與對方是真心相愛,但兩人在相處過程中,總覺得對方處於高位,而自己經常居於下方。他一方面欣賞對方的能力與自信,但在互動中,又經常感受到壓力和不受尊重。 這樣的關係讓他感到困擾和矛盾。在回顧過去幾段戀情中,他也發現似乎有能力的女孩,總能夠吸引他的注意,因為這樣的女孩經常主動性較高,剛好能夠補足自己被動和些許安靜的特質,總覺得和這樣的女孩在一起,感情溫度較高、互動也多,但目前與女孩相處的壓力,又讓他無法不去面對和調整。
在進行伴侶會談或主題涉及感情議題時,我們經常需要回頭看看過去的原生家庭經驗。不例外,與這位遭逢感情困擾的朋友談一段時間後,我們也開始談到他與家人的相處。 檢視過去的家庭經驗,他開始意識到他與媽媽的關係。他說媽媽是一位能力很強的人,不論是事業或家庭,她總能夠一手掌握。在自己年紀較小時,經常覺得只要有媽媽在,一切都能夠搞定,隨著年紀的增長,還是持續以媽媽的意見為主,很少有自己的表達,而媽媽也總是能作為他的堅強後盾。 就這樣一路成長,在他開始談感情之後,他也希望自己的伴侶能夠獨立、自主、有能力,甚至能夠協助自己未來的事業。 從這位朋友故事中,你是否也找到了一些連結?我們可以看到早期親子互動模式,如何影響著個體與他人的關係。 當一個孩子呱呱落地,就開始進入家庭互動中,父母如何與孩子互動、如何看待孩子,就決定了孩子未來如何與環境互動。早期家庭關係建立起的互動模式,經常是根深而柢固,除非個體有機會去覺察並改變,否則就是一路「無意識」地運用原生家庭中學習的模式,反應生活中發生的事務。 舉例來說,當父母經常帶給孩子「環境是危險的訊息」,則孩子就會在無形中對環境產生不安全感,減少了冒險、探索的可能;當父母經常反應給孩子「你是沒有能力的」,則孩子就會對自己沒有信心,事事想要依賴他人。 另外,我們也看到在兩人關係中,經常呈現一進一退的現象,也就是當一個人做比較多,另一個人就做比較少;一個人展現的很負責,則另一個人就呈現不負責。例如,在兩人關係中,當一人習慣性的成為主導者,另一個人就會被動性的成為順從者。當然這樣的關係,從外顯行為來看,可能形成所謂的互補。 倘若雙方對這樣的互動模式是有所覺察,甚至是經過協調後的結果,那麼雙方能清楚彼此的狀況,且是經過覺察和討論後的選擇,那麼這樣的互動模式可能就比較不會帶來負面情緒的累積。 但在實務工作中,我們經常發現這樣不平衡關係,其實雙方都承載著負面的感受,以剛剛的例子來說,主導者會因為在關係中承擔太多做決定、做選擇、負起責任的動作,而造成壓力過大;順從者雖然不需要想太多、負擔太多,但他經常面臨內在的想法被忽略、感受被壓抑的處境。 也就是實際上,雙方都處在自己不想要的感覺或位置中,且主觀上都認為自己是為對方犧牲,或是一方認為自己為對方承擔一切,另一方認為自己一直在包容對方。換句話說,雙方都無法覺得樂在其中。 今天的文章分享,主要想談兩件事, 其一是親子關係互動模式,深深影響著孩子未來與周遭他人的互動,所以當你不想要孩子未來在關係中處於弱勢或感覺自己沒能力,那麼記得在教養孩子時,多給孩子機會學習、讓他做自己的決定、看見自己的能力; 其二是兩人的互動關係,就像跳雙人舞,要取得和諧與平衡,通常一人進就會一人退,否則就會互相踩腳(即彼此衝突),但要跳出優美的舞蹈,不可能一人一直往前進,而另一人一直往後退,所以在互動過程中,需要彼此溝通和協調,時而有人進,時而有人退,找到屬於兩人的和諧舞步,讓彼此都能夠樂在關係中,而不是一見面就想要逃。
0 評論
發表回覆。 |
作者欣語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們透過文章或影片方式分享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請放心瀏覽。 類別封存檔
三月 2025
|
|
欣語心理諮商所 | 高雄市三民區天津街148號 (後驛站1號出口,步行約6分鐘)
本場所採預約制(請優先洽詢客服) LINE客服 @heartrich | MAIL [email protected] 統編92183884 | PHONE 0968-991520 (平日1100-1700,其他時段請洽詢L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