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近期(20170814)有一篇研究顯示,個體如果逼自己樂觀,可能會使自己感覺更差;相對地,擁抱你的壞心情,長期來說反而會讓你感覺好得多。 研究人員對於這樣的結果的猜測,可能是如果你對負面情緒持接受態度,就不會放太多注意力在上頭,但當你經常衡量自己的情緒狀態,反而可能讓負面情緒因此累積。其結果也指出,習慣抗拒承認自己惡劣情緒,或者是嚴格看待自身負面情緒的人,最終心理壓力可能更大。 看到上述的研究結果,正奇並不感到意外,因這與我在實務工作中,對於人們情緒反應的觀察是一致的。不同於一般大眾的觀點,認為人們一定要擁有社會評價中的正向情緒(如開心、愉悅、樂觀等),心理諮商工作強調人們對於情緒反應的覺察與接納,簡單地來說,就是希望個體對於自身的情緒,採取開放而壓抑的態度。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情緒的反應,或許比較接近當你開心時,就展開笑臉,當你難過時,就放聲大哭。其實對於人們來說,這樣的反應並不陌生,因為我們從出生一開始就是如此,只是隨著文化的學習和所謂的「社會化」歷程,漸漸地我們就失去了這種自然、又單純的能力。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說從其他研究結果,一般卻也發現,社會評價中的正向情緒,對於個體的心理健康是較有助益的,如懷抱感恩、笑臉迎人等。 不知道聽到這個訊息,是否讓你開始覺得混洧?怎麼一下子說「擁抱負面情緒」較健康,一下又說「擁有正向情緒」較健康?其實這兩者不相違背。重點是「只要你讓情緒原貌可以自然地展現,都是屬於比較健康的」。 也就是說,雖然某些社會評價中的正面情緒,對於心理健康有正面的影響力,但如果你是用壓抑負面情緒、勉強自己樂觀、正向的話(類似「強顏歡笑」),那麼就未必會有好的結果。再從情緒的短暫性特質來看,當你採取壓抑、不接納態度時,反而會讓負面情緒在你的身上停留更久,甚至有可能深藏於身體中的某處,最終還可能造成生理性的疾病。 情緒是我們對周遭環境或個人內在狀態的一種「反應」,當我們愈能夠讓它回歸自然和原貌,則它對於我們的生活(或身體),就愈單純而健康。所以面對情緒,我們需要的是接納每個狀態的自己,讓它能夠自然地流動。 如果能夠這樣做,情緒就會像水流,或許可能隨著河床的高低起伏而變化;也或許會因遇上大石頭而碰撞出水花,但它終究會本能、平順、自然而然地繼續往下流動,但如果你強行阻擋或強力讓它轉向的話,一方面你可能會花費更大的力氣,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你的阻擋造成水的累積,因而帶來後續更大衝擊,亦或可能讓它變成死水、發臭。 總之,讓情緒用最開放、原始、單純的展現它自己,會是更有智慧的方式。感謝你的閱讀,希望我們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適當的方式,讓情緒返樸歸真,回歸它自然、健康的原貌,就像小嬰兒一樣。
1 評論
|
作者欣語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們將透過文章或影片方式分享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類別封存檔
十一月 2024
|
|
欣語心理諮商所 | 高雄市三民區天津街148號 (後驛站1號出口,步行約6分鐘)
本場所採預約制(請優先洽詢客服) LINE客服 @heartrich | MAIL [email protected] 統編92183884 | PHONE 0968-991520 (平日1100-1700,其他時段請洽詢L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