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對父母帶著一對雙胞胎的兄弟來找我,他們主要的困擾是兩個孩子的手足競爭很嚴重,媽媽覺得從嬰兒時期就開始這個議題,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這類的困擾問題愈來愈嚴重。 父母提到家中的大兒子,從小就「最聽話」、也最老實,所以在這樣的手足競爭中,他們也覺得大兒子比較沒問題,只是覺得他在吃東西方面沒有節制、且常會出現咬指甲的狀況,而老二的狀況就很多,包含與哥哥間的衝突、在參與的同儕團體(包含家族中的小孩團體及外面的相關教育團體)造成紛爭、不順從父母等,總之父母親覺得二兒子的問題較嚴重,所以他們傾向只處理二兒子的問題,在與父母及兩個孩子碰完面後,我與父母有一些討論。
我們先將焦點擺在大兒子身上,在父母的眼中,大兒子是個乖巧、老實和聽話的孩子,而且不只如此,學校老師通常同時認識他們家的兩個兒子,老師們也一致性的認同,大兒子比較好教、比較好帶,在可以「選擇」之下,所有的老師都會選擇教大兒子,不想教二兒子。 大家看到了嗎?雙胞胎的兩個小孩,不論如何在其他人的眼光中,都會被放在天平上比較。但從兩個小孩的世界來看,他們在做的是什麼呢? 他們其實經常就是找到一個被看見和被定位的位置,從這對雙胞胎的兄弟來看,哥哥爭取到一個乖巧、聽話、被看重的位置,弟弟則是爭取到一個被關注、擁有權力、講話大聲的位置,這樣位置在親職教養上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是,弟弟雖然不乖,但經常會被父母或其他大人多花時間「處理」,也就是他獲得的關注是較多的。 當然由於弟弟出現的是外顯行為,甚至是對外攻擊的行為,所以系統中的大人不處理也不行。 但相對來說,我們回頭來看看哥哥,他所呈現的是內隱性的行為困擾,例如為了獲取大人認同,他「聽話」多吃飯和東西,所以開始造成他目前體型的困擾,他出現咬指甲的內在焦慮行為;他發展出不與人互動,自己看書的人際疏離行為。 一般狀況下,大人都會比較關注弟弟的外顯行為困擾,而忽略的哥哥的內隱性困擾,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的狀況。那天與父母的談話,我將這樣的現象告訴父母,父母非常贊同,確實大兒子是這樣的狀況,在家中他真的「沒有問題」,也是其他大人認可的好孩子、老師認定的好學生。 我跟父母說,如果要進行諮商,我比較建議的是兩個兒子同時進行,否則我們的諮商介入,同樣的是在複製他們家庭中所佔位置的模式,讓他們之前形成的位置模式更被增強。 後來,這對愛孩子的父母同意了,我也告訴他們,大兒子目前的人際模式,雖然讓他在家庭或學校環境中,獲得正面的關注,但他許多的情緒和需求,並沒有被看見,更重要的是,他學習到的是壓抑自己的需求,因為他要獲得「乖乖」聽話的位置和角色認同,如果他用這樣的模式長大,對周遭他人來說,或許是件「好事」,因為他不會困擾別人,甚至能夠幫助別人。 但是對他自己來說,他會因為這樣而將許多負面的情緒往內壓,造成他間歇性的情緒失控(父母親也反應了哥哥有這樣的情形),我更進一步與父母談到,哥哥這樣的狀況,傷的都是自己,且未來在同儕關係及感情關係上,他都會是承擔最重、受害最深的那個人。 接著我與父母談到,在未來教養兩個孩子時,由於其中一個孩子偏向壓抑、少表達,另一個是講話大聲、較少關注別人的,所以哥哥需要他們在教養過程中,一開始家長需要主動留意他的需求,適時的給予回應(此階段孩子是被動的),接著還要多多鼓勵和增強他的表達行為,並在他有表達時給予更多的回應和肯定(此階段孩子是主動的)。 相對應的,弟弟的部份,在教養過程中,他需要鼓勵他關注別人的需求、克制自己的表達,當弟弟能夠這樣做到時,同樣也是給予他增強和肯定。 在我們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華人文化經常在強調要孩子聽話,當然聽話會有它的好處,就像諮商過程中,哥哥跟我講的一樣,聽話會得到比較多的「東西」。 身為家長的你留意一下,當孩子在聽話和順從的過程中,是否過度的壓抑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緒,造成這些負面能量往內壓,最後可能形成了不當的人際模式,甚至是身體疾病。提醒父母們在鼓勵孩子聽話的同時,也要能夠允許孩子適時的表達與溝通。
0 評論
發表回覆。 |
作者欣語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們透過文章或影片方式分享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請放心瀏覽。 類別封存檔
三月 2025
|
|
欣語心理諮商所 | 高雄市三民區天津街148號 (後驛站1號出口,步行約6分鐘)
本場所採預約制(請優先洽詢客服) LINE客服 @heartrich | MAIL [email protected] 統編92183884 | PHONE 0968-991520 (平日1100-1700,其他時段請洽詢L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