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宇哲 實習諮商心理師 我們都以為對自己的認同與相信一定都是因為自身做了甚麼事情而造成的,但真的可以全然的歸咎於此嗎?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是否有個經驗?考試考了98分回到家,很開心的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悅,結果得到的答案是「你怎麼才考98分,你是不是又粗心了怎麼會丟掉那2分呢?」聽到地當下,我想一定很沮喪吧!接下來,我就會想「是不是,我真的像媽媽說的那麼粗心呢?」,但也許是,這次最後一題真的很難,自己想了很久還是出不來。但「粗心」這個「事實」就被留下來了。一次,兩次,三次的「告訴你」之後,「事實」也變成了「真實」 可是真實真的就是如此嗎?也許他是貼心的孩子,也許他在這次考試中做了很多的準備,有好多的可能性都被「粗心」這個主流典型的論述給掩蓋了。在孩子的心中也不斷的收錄了「我很粗心,我需要更努力更細心一點」的語言。久而久之,也許他就真的會變成一個粗心的孩子吧!
我們平時所相信與認同的自己,其實也是透過他人不斷的敘說與聚焦而形成的,但這個敘說與聚焦的過程當中,其實包含著很多他人的既定印象、他想看到的立場又或者是主流社會告訴我們的對錯標準。 但其實,這些並不是全部的我,也不是全部的自己,在那個敘說之外,應該有更廣的自己應該被看見。有機會,可以多找不同的朋友聊聊,也許會在這過程中,聽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一個自己更喜歡,也更有力量的自己!
0 評論
發表回覆。 |
作者欣語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們將透過文章或影片方式分享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類別封存檔
八月 2024
|
|
欣語心理諮商所 | 高雄市三民區天津街148號 (後驛站1號出口,步行約6分鐘)
本場所採預約制(請優先洽詢客服) LINE客服 @heartrich | MAIL [email protected] 統編92183884 | PHONE 0968-991520 (平日1030-1730,其他時段請洽詢L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