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在近年來的實務工作中,上學困擾是常見的一類。上學與否這個議題,直接衝擊著為學校、家庭及孩子個人。 對學校而言,這類的孩子造成班級經營、作業規範、成績核算及情緒處理等等困擾; 對家長來說,孩子為他們帶來上班安排、情緒安撫、夫妻關係及親子互動等等諸多議題; 就孩子來看,它為孩子帶來情緒壓力、人際疏離、生理反應、生涯發展及自我概念等等的衝擊,有此遭遇的家庭通常相當不好過。 我曾遇與一個孩子工作,他的爸爸來自不同的國家,對於台灣的學校教育,持著有不同的觀點,孩子從小一開始,就陸續的出現上學不規律的困擾。 我遇到他時,已經是國中生。在過去的求學生涯中,他經常是時而上學,時而休息,雖然不曾「休學」,但請假、缺曠的時數都有,國中之後更是經常破表。 在與母親談論時,她表示自己與爸爸對孩子上學這件事,持非常不同的立場,爸爸覺得台灣的教育「不怎麼樣」,老師的教法也不夠有吸引力,孩子是不是去上課沒有關係。 媽媽是在台灣長大,雖然不認同某些教育的作法,但仍覺得孩子需要規律的上學,在孩子還小時,兩人經常因為孩子是否請假,發生許多大大小小的衝突,且這種緊張、不一致的討論,都是在孩子面前上演。 孩子遇到上學的困難,背後的因素非常多,呈現出的行為困擾也很多樣。從上面的實例中,不知道你是否有看出什麼? 是的,父母對於上學的態度,很明顯的是不一致的,如果有機會你與他們深談,你會發現這樣的不一致,不僅只於上學這件事,許多生活中的事務都是如此,對於上學看法,僅是諸多不一致中的一項,這項剛好就是影響孩子上學行為的展現。 父母來自不同的家庭,經歷不同的生命經驗,組成一個家庭。兩人對生活事務的觀點,肯定有許多不同。當孩子出生後,孩子教養就是一個勢必交集的差異「戰場」。 舉凡食物給予、服裝儀容、就寢時間、情緒表達等等,父母之間都會有許多不同的過去經驗及想要帶給孩子的作法。 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這些差異,為彼此關係及教養行為帶來的影響,那麼孩子經常就是這些差異、衝突下的「受害者」。 一方面,孩子是父母因為差異所帶來情緒的共同承受者,這部份為他們帶來情緒壓力、累積負面情緒、無所適從等; 另一方面,孩子會在適當的時機,選擇適合的人靠邊,雖然從表面來看,他們可以說是左右逢源,簡單的說就是那裡有利就往那裡靠,但這樣的「學習」,對於他們的成長與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 他們可能因此出現做決定時躊躇猶豫、趨利避苦、行動力弱(不是沒有能力,而是經常處於等待的狀態)等。 這些行為的展現都與他們和父母的互動關係有關,或許這些反應,也有好的地方,但總體來說,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更大一點。 兩人共組家庭彼此間難免有差異,但當兩人必需共同做一件事,如教養孩子時,那麼夫妻就需要覺察彼此的差異,並盡量透過溝通、協調,來減少後續帶來的不一致教養。 如前述例子,這類差異的溝通,若在孩子面前進行,那麼就會為孩子帶來一些壓力或負面影響,很可能父母在溝通時,語氣會重一點、情緒會大一點,父母或許很清楚這是彼此溝通時的狀態和方式,但對孩子來說,這可能就是壓力和負面情緒的來源,他們可能會在父母溝通時,出現焦慮、無力、無奈、擔心、生氣,甚至是罪惡感等情緒。 總之,當父母之間有不一致時,除非孩子已經大到能夠理解這些溝通是為了讓彼此更好,否則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進行,父母只需要在溝通一致後,由其中一方或是一起為孩子說明最後的決定或結果。 關於不一致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其實還有許多可以談的,以上學的困擾為例,父母與學校、祖父母與父母間的不一致,都可能帶來影響。或許下次有機會我們在談談這部份。.
0 評論
發表回覆。 |
作者欣語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們將透過文章或影片方式分享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類別封存檔
十月 2024
|
|
欣語心理諮商所 | 高雄市三民區天津街148號 (後驛站1號出口,步行約6分鐘)
本場所採預約制(請優先洽詢客服) LINE客服 @heartrich | MAIL [email protected] 統編92183884 | PHONE 0968-991520 (平日1030-1730,其他時段請洽詢L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