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正奇諮商心理師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對孩子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嬰兒時期,他只要好好吃、好好睡,我就心滿意足。但現在依孩子的「年紀」,我會想要他「做」更多,舉凡行為舉止、禮貌合作、時間遵守等,甚至是學習態度或成果展現,我都會想要求。 最近我觀察到,有時候我叫兒子時,他會出現「嚇」一跳的神情,我在想是否他在被叫的當下,他是在擔心自己是否有某個「行為」沒做好,怕我開口唸他。 當我有這樣的發現後,開始嘗試與兒子「溝通」,一方面了解他的感受,另一方面,我也嘗試將我的內在的想法和感受跟他說明。 或許不可避免的,我們都會因為人們的某些「行為」、「反應」,而形成我們對他的看法,或是我們與他們的關係。 但當我們只單獨的用他們的「所為」(doing),來評價他們的好壞或對錯時,經常就會忽略了他們的「存在」(being)。那個他們不用做什麼、表現什麼,我們同樣都會愛著他們的這個「人」。
當我有這樣的覺察時,我跟兒子說,雖然爸爸會因為你某些行為或反應而生氣或是唸你,但是「無論如何,爸爸一樣愛你」。雖然我不確定他聽懂了,但我真心想要讓他知道這個訊息。 或許,我自己需要不斷的調整我所看重的價值,或所接受到的社會標準,如行為好壞、時間觀念、成就高低等,才能以更屬於他真實存在(being)的角度,來與他互動及情感交流。 當想到這裡,我也想起了許多實務工作中的孩子,當父母採取了某些價值或標準時,這些孩子經常在父母的眼中是「一無事處」,因為他們的展現一點都不符合父母和社會期待。 多數父母都是用孩子的所為(doing)來看待他,早就忘了孩子剛剛出生時的存在(being),那個不論他是如何,他一存在就會被父母所愛與接納的狀態。 這些孩子經常帶著這些的「內化」標準,長大之後也都用同樣的態度來對待自己,認為只要自己沒有做到什麼、沒達成什麼,就不應該、也不值得被愛,就連自己也不會愛自己、接納自己。 其實每個人的存在(being),都是值得的,值得被看見、被接納、被珍惜,而不是只有在做出了符合社會「價值」、「標準」、「規範」時,一個人才能被尊重、被肯定、被理解。 如果你經常否定孩子,甚至是否定自己,想想看是否你就卡在這個「所為」(doing),而不是處在「存在」(being)的觀點和態度中。若是如此,可以試著調整角度,重新看待孩子或自己。 預約 #曾正奇諮商心理師 心理諮商 請搜尋 Line:@heartrich 或點擊https://lin.ee/ZD1GLgt #曾正奇諮商心理師 #兒青議題 #親子關係 #親職教育 #過動 #亞斯 #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勞動部免費勞工諮商方案 #國軍心理健康照護方案 #高雄心理諮商 #欣語心理諮商
0 評論
發表回覆。 |
作者欣語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們透過文章或影片方式分享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請放心瀏覽。 類別封存檔
三月 2025
|
|
欣語心理諮商所 | 高雄市三民區天津街148號 (後驛站1號出口,步行約6分鐘)
本場所採預約制(請優先洽詢客服) LINE客服 @heartrich | MAIL [email protected] 統編92183884 | PHONE 0968-991520 (平日1100-1700,其他時段請洽詢L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