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正奇諮商心理師 和我同樣年代成長的人(50-60年代),或許都曾經歷過「竹筍炒肉絲」(即被竹製的器具體罰)的日子,對於打罵、高壓管教都不太陌生,或許許多人的內心深處,都還留有這樣的一段記憶或是恐懼。 一位家長跟我談到關於孩子管教的議題,他說過去的成長經驗,是處在高壓、打罵的狀態,他現在有了孩子,先嘗試以寬鬆的管教作法,但發現作用不大,於是他開始採取「高壓統制」,竟然,他發現對於兩個小孩是超級有用,原本教很多次,不太能夠記得的行為,用這樣的方式,只要一、二次,孩子就能夠「乖乖」的做出來,他感到矛盾,到底應該怎麼做才是好的呢? 從心理的角度來說,相較於驅樂,人類對於避苦,確實是更容易做到,換句話說,運用獎勵(驅樂)所獲得的成果,會低於實施處罰(避苦)。
但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僅採取高壓、權威的教養作法,其實會為孩子帶來不少的負面影響,而且經常是持續性的影響著孩子的總體行為,即小時候種下的「因」,有可能要延續一輩子承擔它的「果」。 我想從實務工作中的觀察,跟你分享四個高壓教養常帶來的後續狀態:恐懼、被動、依賴、疏離。這次我們先談談前兩項。 恐懼 在高壓管教下,家長經常採用肢體性或言語性「武力」,甚至是暴力來教養小孩,很明顯地在小孩還小的時候,不論是體型或是力氣上,都是敵不過大人的,當大人採取這樣的態度或方式對待小孩時,孩子內心的恐懼可想而知。 你可以想像一下,有一個比你高大二倍的人,朝向你攻擊,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家長為孩子帶來的這類恐懼,經常會以聲音、情境或是身體記憶的方式,儲存在我們身體裡。 這樣的恐懼記憶,在未來的生命過程中,會在遇到類似的狀態時,被一股腦兒的帶出來,而有產生退縮、逃避的行為,或者這種感受隱隱發作,因此在類似狀態的當下,出現莫名焦慮、緊張或是害怕。 如果你過去有過這樣的高壓恐懼經驗,回想一下是否當你遇到有人講話比較大聲、可能引發衝突情境,或是出現類似攻擊動作時,會讓你不自覺的防衛、焦慮,甚至是想躲起來或逃跑的反應,這都是這類恐懼帶來的後續影響。 被動 大人在高壓的教養時,經常會出現的狀態是,在違反小孩的意志下,要小孩去做一些他原本不想要做行為。在當下,小孩會因為高壓或武力,不得不做出大人要他做的行為,但這樣行為並非來自於孩子的主動或願意,因此它是一種被動行為。 當從小經常在這樣「被要求—做反應」模式下展現行為時,孩子學到的是被動式的面對要求,當這習慣被養成,孩子後來既使面對的是他可能有興趣的東西,他也會採取類似的反應模式來因應。 因此,孩子就養成了不想表達、被動反應生活情境的行為模式。這是我在許多高壓父母教養下,常見到的孩子行為。有些家長因為沒有覺察這樣的狀態下,會誤以為這樣是把孩子教的「很好」,但他們沒看清楚,孩子在展現這類行為背後的動力狀態,也沒有去觀察被動模式,如何影響著孩子對於生活,甚至是生命經驗的影響。 上述的兩類行為,某程度上是相關的,當我們處在恐懼下,可能會展現某行為,但這並非是自主的。 如果我們不想要孩子是在恐懼下學習或反應,最後帶來被動的行為模式,我們更需要重新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足以讓孩子在自主意願下,做出他們想要的行為。我們下次再談談另外兩類高壓教養下的行為! 預約 #曾正奇諮商心理師 心理諮商 請搜尋 Line:@heartrich 或點擊https://lin.ee/ZD1GLgt #曾正奇諮商心理師 #兒青議題 #親子關係 #親職教育 #過動 #亞斯 #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勞動部免費勞工諮商方案 #國軍心理健康照護方案 #高雄心理諮商 #欣語心理諮商所
0 評論
發表回覆。 |
作者欣語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們透過文章或影片方式分享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請放心瀏覽。 類別封存檔
四月 2025
|
|
欣語心理諮商所 | 高雄市三民區天津街148號 (後驛站1號出口,步行約6分鐘)
本場所採預約制(請優先洽詢客服) LINE客服 @heartrich | MAIL [email protected] 統編92183884 | PHONE 0968-991520 (平日1100-1700,其他時段請洽詢L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