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正奇 心理顧問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透過語言我們有了不同的互動形態。一般對話中,我們會有三個代名詞--你、我、他,我和你之間用的是「對話」,我和他之間用的就是「談論」。所以「你—我」是一種對話關係,而「我—他」就是一種談論型態。我們前兩次談了空椅和心理劇的對話,具備當下性和情緒性,這次我們要來談它的—互動性。
0 評論
文/曾正奇 心理顧問
上次分享了空椅和心理劇的威力來自於對話的當下,這次我們談談另一個特性--情緒性。我們經常在處理「事情」,這當中包含了客觀、事務性的「事」,也包含了主觀、情緒性的「情」,但我們都很清楚,「事」好處理,但「情」關難過。 文/曾正奇 心理顧問
近兩年開辦了許多場次的心理劇和空椅培訓,在與伙伴一起學習的過程中,許多人經常會跟我談到,關於空椅和心理劇的神奇魔力,透過每一次的空椅對話或演出,總能讓許多人從中獲得洞察,對生活或關係有新的領悟。 文/ 曾正奇 心理顧問
在踏入諮商領域的初期,一位國中生跟我會談,他說他有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在生活中,他總是會感受到內在的兩種聲音的干擾,其中一部份是理性的自己,另一部份是感性的自己,每當這兩個部份同時出現時,就讓自己不知所措,那時我已經開始接觸心理劇,並在研究所修習完形治療,就這個背景下,我開始試著使用空椅(empty chair),與這個孩子一同工作。最後這個孩子帶著對自己更多的了解和統整離開會談室。這次的經驗讓我感受到空椅技術的力量,也讓自己有信心在接續的治療諮商工作中運用此一技術。 文/ 曾正奇 心理顧問
在督導實習生或專兼輔老師的過程,關於進行空椅,他們經常會有的困擾是不知從何開始、何時可以開始空椅對話,在上次的文章中,跟你談到空椅的基本概念,許多伙伴的回應是有興趣試試,但不知道從何開始,所以這次正奇就跟你談談,如何在實務中讓案主可以進行空椅對話,亦即說明空椅進行前,助人工作者需要有什麼準備。 文 / 曾正奇 心理顧問
在去年上完「個別諮商中的空椅子」課程後,陸續有一些參與課程的學員,透過網路或實際見面討論的方式,與我談及他們在進行空椅上所遇到的困難。對接觸和使用空椅的伙伴來說,比較常遇到的困擾,是讓當事人進到與空椅的對話,而不是與治療師談論議題或空椅中的對象。 文/林怡君心理顧問
有不少朋友反應因為疫情,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更長了,或是夫妻需要在家上班,或因工作量減少,原本的衝突因相處的時間增長,而顯得更加擴大。 無論是全職媽媽或是居家上班的媽媽,除了要照顧因疫情不能上學的孩子,更頻繁的張羅三餐,看功課,排除線上課程的障礙…等,很可能還需要服侍也待在家裡的先生,不少媽媽抱怨先生不幫忙照顧孩子外,還一直使喚妻子或只出一張嘴批判指責,或是置身事外坐等享受,簡直像是多照顧一個罵不得、講不聽的孩子,令人更加身心俱疲。這類家庭,妻子通常會說先生是自己的大兒子。 文/林怡君 心理顧問
有時不免會聽到家長說孩子覺得自己偏心,孩子會有爭寵的行為,這些都很常見。 家有不只一個寶貝的父母, 雖然盡量做到公平,但因為出生序的差異等因素, 不同階段,你對不同孩子付出的時間就會有所不同,縱使你每一個孩子都是你的心肝寶貝,但是時間就是那麼多,你的身體也只有一個,難免會覺得分身乏術。 文/ 曾正奇 心理顧問
後現代是一種思潮,許多人對它的印象是來自藝術或是建築,但後現代的「風」,也吹向心理學領域,並發展出後現代治療的取向,其中敘事治療與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就是廣為助人工作者所熟知的取向。 |
|
欣語人文空間 | 高雄市三民區天津街148號 (後驛站1號出口,步行約6分鐘)
LINE客服 @heartrich | MAIL heartrich2017@gmail.com 祥護馨有限公司 | 統編59316997 | PHONE 0968-991520 (平日1030-1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