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正奇諮商心理師 前陣子有幾位家長問我,以前我們都是被打罵長大的,經過這樣的「洗禮」,我們這一代好像也都長大了,且也不錯的成就,比起現代的孩子,挫折忍受力也高很多。近年來提倡愛的教育,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反而受到各種負面評價,被稱為「xx族」,他們問我的看法如何。 要回應早期威權、打罵型教育,與近代愛的教育的區別,我想這個問題太大了,其中的是非對錯,或許不容易用三言兩語說清的,基於對孩子及心理學的了解,我只想談談親子關係對孩子行為及成長的影響力。
近年有機會在大專授課,雖然講授心理學理論和研究,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有趣的事,但從備課到授課的過程中,剛好有機會讓我將這些理論跟自己的實務經驗做結合。有兩個心理學的概念,跟人們行為密切相關,我在先前的文章中,多少都有提到。 其一是由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相關文章: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一個高自我效能的個體,會有以下的特徵,如在學期間成績表現較佳;願意設定較高的目標,並努力達成;自尊較高、自我感受較好;較少有憂鬱、焦慮的情緒反應,也比較不會有神經質傾向,甚至健康程度與生病的復原程度也都比較好,總之,一個高自我效能的人幾乎會獲得絕大多數的優點。 另外,談到一個概念是由Rotter提出的制控信念(Locus of Control)—主要分成內控和外控兩類。所謂制控信念,就是個體對自己行為或周遭事務結果的解釋方式,內控者將它們歸因於自身因素(如努力、能力等);外控者則歸因於外在事務(如機會、運氣、背景等)。 很明顯地,前者將主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而後則則將權力交給他人或不可知的因素。相關研究顯示,高度內控者如在校表現較好;工作、生活滿意度較佳;焦慮、憂鬱程度較低;壓力因應能力較高,與高自我效能一樣,身體也會更健康。 再將主題拉回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如前所述這兩個對人們自我及生活極有幫助的概念,其實經過許多研究的實證,都與父母的教養有關。他們都是在我們成長的最早期,就在與父母的互動中逐漸的形成和建立。 研究也顯示,高支持的父母,能夠教出高自我效能及高度內控的孩子,而所謂支持的父母,通常是指在親子互動過程中,能夠理解、接納並肯定孩子的父母態度和行為,而這些通常就是愛的教育的主要內涵。 當我們在思考要透過高壓教育孩子,讓孩子從教養過程中直接獲得「受挫」經驗,藉以培養高挫折忍受力的孩子時,或許我們在做的,只是透過強力的「規範」或「壓迫」,讓孩子在受挫時,不出現受挫時可能的行為,如哭泣、憤怒、攻擊等,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些部份並沒有消失,只是從外顯行為,轉向為內在壓抑或情緒,最終這些部份很可能就成為身體疾病(如癌症、腫瘤、心身症狀等)的「養份」。 回顧我們過去的成長經驗,再看看我們這一代的父母(約50-60年代出生)身體狀況或行為反應,或許多少可以看到當中的一些連結。 嚴格、軍訓式的教養,或許讓我們這一代「養成」了一些好的態度或習慣,但這樣的教育方式,也著實讓我們帶著不少的「內傷」在成長。 不過,教養態度從嚴到鬆的調整過程中,或許許多家長們也「失衡」了,把愛的教育當成是沒有界限的寵溺,為孩子負起了他生活中的所有責任,最終造成了孩子根本出不了家庭的溫室,這當然不是恰當的作法。如何做到提供支持,讓孩子感受到溫暖,但又不是沒有界限的在親子關係中失守,或許是現代父母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今天跟你分享我個人對於教養孩子態度的思考,希望對你有一些提醒,感謝你的閱讀,我們下次見!
0 評論
發表回覆。 |
|
欣語心理諮商所 | 高雄市三民區天津街148號 (後驛站1號出口,步行約6分鐘)
LINE客服 @heartrich | MAIL heartrich2017@gmail.com 統編92183884 | PHONE 0968-991520 (平日1030-1730,其他時段請洽詢L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