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宇哲 實習諮商心理師 我們常常會跟他人說,要更有同理心一點,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替人思考才可以理解對方。但過度強調同理心卻是一件極度危險的事情。 我們認為透過同理心我們就可以理解對方的想法,行為以及面對事件產生的情緒,但他者永遠就是「其他人」,每個人都在獨特的環境中成長,也形成屬於自己獨特的視野,因此面對到同一件事情不可能有一模一樣的經驗。 我自己在接觸來訪者與案主的經驗中,對此有著深深的體悟。今天對方使用了「我覺得很憂鬱」這個概括性的詞彙,如果我們沒有加以詢問「憂鬱是甚麼樣的狀態」、「他如何影響著你」、「憂鬱甚麼時候特別容易出現」,很容易陷入我們自己對於「憂鬱」的理解,那個理解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但不屬於坐在我們對面的來訪者。那要怎麼做,才不會不小心掉入同理的陷阱題當中呢?
海德格認為「語言是存在的家」,透過敘說和對話,一切的意義才有機會產生與存在。所以請給對方機會說,給對方機會描述清楚每一段經驗對自己的意義。我們要做的不是同理,而是理解,更好奇的去理解對方每句話想要表達的內在。這不只是在諮商當中會發生,朋友間的對話、伴侶間的互動、親子間的對談,這個理解也會不斷的發生,有了更多的理解彼此間的關係也會更加緊密。
0 評論
發表回覆。 |
|
欣語心理諮商所 | 高雄市三民區天津街148號 (後驛站1號出口,步行約6分鐘)
LINE客服 @heartrich | MAIL heartrich2017@gmail.com 統編92183884 | PHONE 0968-991520 (平日1030-1730,其他時段請洽詢LINE@) |
|